乡镇(街道)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发展路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2020年10月,民政部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提出“围绕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加快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制度体系”的目标任务。山东如何加快乡镇(街道)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开新局、走在前”,是山东各级民政部门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加强乡镇(街道)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乡镇(街道)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更加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目前山东省有城乡低保对象144万人、特困救助供养人员33万、留守妇女232万人、留守儿童15万人、残疾人570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2122万人。这些群体总量大、分布广、困难多,是特殊群体、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在乡镇(街道)如何精准高效的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和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是对党和政府很大的考验。
乡镇(街道)社会工作者扎根乡镇(街道)、驻点村(居),入门入户为弱势群体提供面对面的服务,从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多个视角看待和分析群众所面临的难题,注重家庭为本。加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能够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及时、全面地向人民群众传递党的关怀温暖,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加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破解基层民政服务能力不足难题,全面提高为民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
随着时代进步,山东省民政服务范围不断拓展,服务保障对象不断延伸,保障内容从以资金物质为主向“物质+服务”转变,服务方式从过去“人找政策”向“主动告知、精准施策”转变,保障标准从“定期调整”向“动态调整”转变,民政服务需同时面对“有没有”“够不够”“好不好”等多层次的考验。但长期以来,基层民政力量薄弱难题始终困扰山东民政事业的发展。新形势下,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
社会工作的理念是助人自助,在形成之初就是一个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为有需要的群体排忧解难的职业和专业。乡镇(街道)社工人才用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开展专业助人服务,与传统民政工作相比,更具有理念优势、视角优势和方法技术优势。广东、上海、湖南等地的实践已经证明,发展壮大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解决基层民政力量薄弱难题的有效途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有助于民政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地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民群众身上,有助于全面提升民政服务水平。
(三)加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山东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交织叠加、愈加复杂,呈现出涉及面更广、关联性更强、稍触即燃、破坏性大等新的特点。传统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缺乏整体思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轻视源头预防和诉源治理,容易将矛盾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在治理大格局中锚定病根、对症下药。
社区、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凸显,乡镇(街道)社工在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人文关怀、关系调适、生计发展、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的同时,能够及早发现、提前介入矛盾纠纷。加强乡镇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能够搭建社会各阶层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进一步壮大社会参与矛盾化解的力量,有利于构建邻里友爱、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二、山东省乡镇(街道)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短板
十八大以来,山东在社工人才建设方面取得很多成果。截至目前,山东有20多所省内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全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达约69500人,其中持证社工约44800人。通过各种方式累计培训十余万人次,选拔齐鲁和谐使者489名,全省建成社工站1683个,覆盖率达92.22%。但是乡镇(街道)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乡镇(街道)社工人才队伍规模小,流动性大
1.人才队伍规模小。在欧美等社会工作发展较早的国家,专业社会工作者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都在2‰以上。我国香港2007年时社会工作从业人数就达2.6万余人,占总人口的3.9‰。即使按照2‰计算,山东也需要20万以上的社会工作人才。目前山东社工专业人才仅7万余人,人才队伍规模仍然有很大的缺口。
2.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因基层工作辛苦、薪酬待遇较低、职业地位不明等原因,很多从业人员难以长时间扎根于此。往往是业务刚熟练,就调至其他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以聊城市茌平区为例,2021年6月各乡镇(街道)社工人才181人,因各种原因至今已有49人离开社工岗位,流失率将近30%。社工人才的流动性大也导致队伍建设的难度不断增加。
(二)乡镇(街道)社工人才队伍中高等级、高学历人才少,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普遍较低
1.高等级、高学历人才少。目前山东省内持证社工仅四五万人,社会工作师不到三成,尤其是高级社会工作师仅33人,与山东人口大省、经济强省的身份、地位严重不符,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省份也存有较大差距。另外,每年全省高校培养的相关人才中,只有大约30%的毕业后开展社会工作,到县级及以下地区工作的更少。
2.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普遍较低。大部分乡镇(街道)社会工作者并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工作方法陈旧。部分高校在校学生缺乏相关实习经历,在毕业之后无法胜任复杂的社会工作。现有的培训规模较小,培训模式不尽合理,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规模小,群众对乡镇(街道)社会工作认知度不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地位未得到普遍认可
1.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规模小。因经费保障不足等原因,许多县、市没有把采购社会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或者预算数额较少。很多乡镇(街道)的社会服务项目资金靠自筹,社工项目无法持续化、规模化运作。
2.群众对乡镇(街道)社会工作认知度不高,职业地位未得到普遍认可。大多数群众依旧不能准确了解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实践中,尽管社工反复强调自己的身份,很多服务对象依旧会根据以往习惯称呼“社会工作者”为“老师”。有的基层干部将乡镇社工站的社会工作者安排到政府的其他职能部门工作、打杂,实质上把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交给乡镇社工站。
三、加强乡镇(街道)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建议
在中国,政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关系,政府提供顶层制度设计为社会工作发展创造专业空间和自主发展机会,社会工作代表党和政府发挥政策优势提供专业服务。政府应当在发展社会工作中发挥定向-赋权-监督-展能的责任,主动为社工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解决困难、提供助力。
(一)加快人才培育,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
1.完善高校社工人才培养和使用。第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师资队伍。借鉴重庆市的典型经验,出台专门政策奖励名家名师,每人奖励30万元,以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社会工作学科。第二,鼓励高校在乡镇(街道)开设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确保社会工作教育一只脚立足课堂,一只脚扎根实践,为高校毕业生开展专业服务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大力引导社工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施社会工作毕业生人才招聘计划,3年内为到乡镇(街道)从事社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每月发放不低于500元的生活补贴。
2.不断丰富培训方式和内容。第一,统筹全省资源,打造知名专家库和品牌课程库,开发、出版一批务实、接地气的本土化教材。第二,鼓励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自主创办社工机构,为一线社会工作者提供培训、督导和服务评估等服务,采取多种方式对从业人员开展大规模、系统化、专业化培训。第三,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创新培训形式,为乡镇(街道)社工在线提供理论培训、案例学习、疑点解答、互动交流等方面的服务。
3.建立乡镇社工“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借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经验做法,在县级以下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从事专业社会工作的人员,参加全国统一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时,划定省单独的省级考试合格标准,颁发相应的省级职业水平证书,与普通职业水平证书享有同等待遇。
(二)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力度,切实提高服务成效
1.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社会工作服务规模。首先,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展政府采购社会工作服务规模与范围。第二,对民政系统内部所承担的社会救助、养老、儿童、慈善领域的资源、项目进行整合,统筹司法、人社、卫生、教育等部门及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的资源项目,实现工作成效最大化。第三,优先发展重点服务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充分发挥“齐鲁和谐使者”等优秀社工人才头雁领航作用和优秀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推动建设一批有山东特色、影响面广、业内广泛认可的社工服务品牌和社工服务示范项目。
2.推动标准制定,抓实督导、评估等关键环节,提高项目服务质量。第一,加快推进各行业、各领域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在社会工作各领域内形成一定数量的服务标准、服务规范。第二,加强项目督导。组织省市社会工作“牵手行动”,通过对口帮扶、合作交流等形式对基层社工服务项目进行专业督导,通过长期持续的督导,推动全省社会工作均衡发展。第三,抓好服务项目的评估。全省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标准,在项目周期内开展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项目出库、入库的重要参考。
3.实行全员持证上岗制度。建议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提供免费考前培训、给予考试通过一次性奖金、报销学费、落实持证待遇等方式,引导从业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和社会工作学历、学位教育。争取到2025年,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的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三)完善激励保障制度,切实提高职业吸引力
1.完善薪酬体系,建立职业津贴制度。第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社会工作薪酬指导价位每2年调整一次,逐步提高从业者的薪酬水平。按时、足额为社会工作者缴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险,确保继续教育、带薪休假、免费体检等待遇落到实处。第二,借鉴厦门经验,对乡镇(街道)社工在岗人员根据职业资格等级的不同,每人每月给予200、300、500元不等的职业津贴。第三,各省出台社工领军人才和高级社工师评价办法,对在各省就业满5年且取得高级社工师资格的人才给予每人8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
2.提高社工人才的社会地位。第一,积极推动《社会工作法》等社工领域的立法工作。用法律手段进一步明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从业资格、职业地位、权利义务、职业保障等基础性问题,充分发挥法治所具有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第二,适当提高社工人才代表在“两代表、一委员”中的名额比例。鼓励更多德才兼备的社工人才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突破社会认同瓶颈。
(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
1.加大宣传力度,明确宣传重点。进一步加大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作为宣传关键点。广泛宣传社会工作的先进事迹、生动案例以及杰出人物。进一步加强优秀社会工作案例的评选及推广,推动形成“人人认识社工、人人关注社工、参与社工活动、支持社会工作”的良好氛围。
2.丰富宣传平台和方式。新媒体宣传具有广泛化、交互化、高效化等特点。要善于使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宣传社会工作,进一步探索“线上+线下”、“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形式,多渠道、多平台开展宣传活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的服务对象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宣传,增强宣传针对性。
四、结语
本文指出了各级政府在加强乡镇(街道)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当作出的新的努力。各级党委政府既要加强顶层设计,也要鼓励、支持基层创新。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积极配合,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充分发挥专业才能,用有效地创新服务,显著的服务效果取得党委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这样乡镇(街道)社工人才队伍必将迎来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前景。
作者: 聊城市茌平区民政局 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