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政部召开加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以来,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在全国全面推开,很多地方已经实现了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乡镇(街道)社工站提供了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吸引了不少人才进入社会工作行业。同时,为了确保社工站建设运营规范、高标准推进,各地也普遍重视驻站社工的选聘、培育等工作。但现实中,乡镇社工流失问题还是普遍存在,人才难留、难育也困扰着社工站相关管理方,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专业性受到极大挑战。
结合笔者的实务和督导经验来看,虽然乡镇社工流失的原因涉及多方面,但社会工作行业缺乏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是主要原因之一。职业发展空间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既有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也有社工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观成分。广阔而清晰的职业发展空间,能更好地激发社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社工为行业的专业化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反之,职业发展空间缺失会加剧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减少内源动力,最终外显为唯指标论、人才流失等现象。
相比起其他形式的社会工作服务,乡镇社工站在人员构成、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方面具有独特性。首先是人员构成上,乡镇社工站的跨专业社工比例相对较高,早期入职动机多是以此作为返乡就业的临时落脚点,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技能、专业价值的内化程度较低。其次是工作地点相对偏远,往往是每个站点2—5人,其工作过程较少受到专业监管,也较难得到专业支持。再次是工作内容上更为多元,社工站社工的服务对象包括长者、儿童、低保对象等,较专项项目而言服务人群更为多样。不仅如此,社工还经常需要协助基层政府完成各项事务工作,繁复多样、突发性强。最后是生活方式上,在乡镇驻点工作让社工的工作和生活更容易产生冲突。这些方面都会加剧乡镇社工的迷茫感和职业耗竭感,最终导致离职流失。因此,为乡镇社工创造更有利的职业生涯发展生态、拓宽发展空间,是乡镇社工站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内容。
对此,笔者从基层政府和社工机构两个层面提出几点建议。
对承担乡镇社工站建设主责的县(区)级政府而言,首先要支持、引导社工机构分包组、分片区承接,形成规模效应,提供内部晋升阶梯,增加岗位丰富性和流动性;其次是建立社工机构入库的资质审查机制,承接服务的社工机构必须具备科学完备的在岗带教、在职培训和督导机制,加强对乡镇社工的支持力度;最后是建立能力和资历双导向的乡镇社工站社工的考核评级标准和相应薪资体系,提升岗位专业性,为社工提供岗位晋升之外的职业发展空间。
对承接机构而言,应通过督导培训和管理激励体系,引导乡镇社工处理好如下议题:一是从社工入职开始就应结合社工的生活任务、发展目标,与社工共同拟订其职业发展规划;二是建立鼓励创新、迎接挑战、拥抱成长的机构文化,引导社工从能力视角看到自身成长,如共情、时间管理、资源链接、情绪管理、积极倾听等能力,协助社工跳出繁杂枯燥的工作内容,看到自身的主体性呈现;三是协助社工整合工作、生活,让社工能够通过专业服务更好地整合、观照自我和人生,认识到工作中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社会支持对其生活有积极的溢出效应,以此形成与工作协调匹配的生活方式。
总之,乡镇社工站建设中必须回应拓宽社工职业发展空间的迫切需求,加快推进本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进程和为乡镇社工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双线并进,让乡镇社工能成长、能留下,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育协会社会工作理论专委会青年理事)
作者:林诚彦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3年7月下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