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宁夏社会工作网! 用户注册 我要投稿

王思斌:发挥社会工作在惠民生、暖民心中的优势作用

时间:2023-02-01编辑: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作出系统阐述,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守民心的高度,进一步指出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报告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上述民生发展实践中,社会工作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在惠民生、暖民心方面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关注民生、聚焦民生,在深层次上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的基本要求。党中央对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确认,对共同富裕目标和内涵的全面阐释,积极围绕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制定和实施相关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关注和改善民生的价值追求一直十分坚定和清晰。现在要进一步思考的是,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些价值目标,惠民生、暖民心,增进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并实现守民心的政治效果。这就涉及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的落实和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的传送问题,也就与社会工作有了直接关系。

一段时间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对制定政策、出台政策十分用力,并实现了政策的“全覆盖”。但是,也有一些部门对政策的贯彻落实用力不够,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以点代面、说多做少等情况时有发生,从而使得一些政策对象没有得到政策优惠和政策宣称的好处。这在一些领域就容易出现公共服务“最后一米”和生活设施改善中劳民伤财的“一刀切”问题。这些官僚主义、政绩主义的做法,没有有效地惠民生,当然也不可能暖民心,有的还造成民众对政府做法的质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民生福祉的扩张和发展时期,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首先要建构和完善适度普惠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制度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以政策对象的获得感为导向的公共服务和福利传递系统,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完善和强化与政策对象直接衔接的环节,即解决好“最后一米”的问题。

解决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中的“最后一米”问题,要从政府的公共服务治理和补短板等方面着手,要从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基层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角度切入。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已有不少部署。但是要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的综合可及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惠性及暖评价,则需要把服务的提供、送达、获得、使用等行动过程考虑得更加细致、具象化、情境化和人文化。在这方面,要更加充分地利用社会工作系统的力量,发挥其专业优势,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工作理念、情境化的工作方法,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社会工作是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它以协助服务对象改善其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困境为目标。作为具有强烈为有需要人群服务的价值观、带有明显情感劳动色彩、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支持的专业服务活动,社会工作在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还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这就使得社会工作服务既能通过服务惠民生,也能暖民心。而且实际上,这种既惠民生又暖民心的服务是包含在为民服务的价值观的连续行动之中的,因而,惠民生和暖民心也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社会工作参与民生服务的优势所在。政府应该进一步认识到这一点,为社会工作更有效地参与以民生服务为内容的社会治理创造条件,社会工作群体也要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专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服务能力,做好惠民生、暖民心的服务。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进程已经起步,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的生活有更多期待。社会工作应该更广泛地进入民生领域,协助政府开展好惠民生、暖民心的服务,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认同,发挥自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

(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3年1月上刊

本文标签: 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