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宁夏社会工作网! 用户注册 我要投稿
访谈
  • 气象专家详解冷空气如何“驱霾” 霾消散去哪

    霾何时消散,已经成了近期华北黄淮地区公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为大家详细解读冷空气“驱霾”的全过程。

  • 朱永新:教育问题背后是深层社会问题

    如果要我大致预测的话,我想五到十年内应该会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再不解决,说不过去,因为对整个公民的权力,对于整个教育的公平,是有违这样一个基本的公平公正的程序的。

  • 年轻的工会专职社工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

    徐建是朝阳区和平街街道总工会服务站的一名工会专职社会工作者,虽然她自认为在这个岗位上还是个新手,但在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对于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工会专职社会工作者,她也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

  • 朋辈教育如何撬动社会化教育齿轮

    近几年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朋辈教育。这个概念是起源于国外,它主要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者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得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者是行为技能,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

  • 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

    国家主席习近平7日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就索契冬奥会、中俄关系、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前景等问题回答了主持人布里廖夫提问。

  • “大爱清尘”王克勤:中国最大的公益是救命

    大爱清尘公益项目,从艰难起步到渐获认可,面对眼前痛苦与绝望,他依然呼喊那句悲壮的口号,能帮一点是一点,能救一个是一个。

  • 马丁•雅克:中国梦的提出——从历史看未来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上海科学院承办的“中国梦的世界对话”国际研讨会近日在上海隆重举行,中国网《中国访谈》在会议现场对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进行了专访。

  • 郑功成:国家进入政企社共同支撑的新时代

    郑功成: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角色从管理者、领导者变成了支持者、监督者、参与者。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将真正成为不可或缺的一方,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公益慈善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 谢壁如:民间环保工作更需要策略和相互协作

    由于常年从事两岸NGO的交流,谢壁如结交了很多内地社会组织的朋友,这使她有了更加深入了解内地的机会。在她看来,目前大陆NGO发展还处于一个初创期,有时甚至显得并不那么团结和冷静,这与台湾最初民间NGO

  • 潘石屹:不能凭“幸运”做公益

    潘石屹告诉记者:“我的本职工作是盖房子,我的房子盖得不好你可以质疑,环保方面我的确是歪打正着的,如果潘石屹因为这个东西而获得了什么殊荣,我会惭愧地往地底下钻的,既然要做公益,我们就不要去装,不要靠着幸

  • 杨澜:政社分开是慈善改革的最大信号

    杨澜:三中全会《决定》给中国公益慈善行业释放的最大改革的信号是,提出了政府和社会的职能相对分开,就像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中国经济改革让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分开一样,在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政社也需要各自

  • 钢子:每个人都可以是慈善家

    钢子:我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来只捐钱不谈事儿。我创建了一个民间组织叫“钢丝善行团”,有我的钢丝志愿者,已经走过了全国20多个省份、经过了60多个城市。“钢子”只是一个idea,即使一个人找不到钢子他也应

  • 邱小平接受专访谈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

    1月23日上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邱小平接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户网在线访谈栏目专访,就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进行在线解答。

  • 国际视角与中国公益

    随着中国公益界和国际公益界更频繁的国际交流,国际公益慈善组织对中国公益的视角已然转变,中国公益组织与国际公益组织的关系从学习更多地转向了合作,并在尝试着走出国门,于是公益全球化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 创新语境下的社会变革

    2013年,国家顶层设计在不断深化,这使得大量公益慈善领域的制度性障碍有望被打破。像登记制度、双重管理体制,可能在不久的未来就会发生变革。

  • 著名新闻主播赵普:你必须得建设 而不是逃离

    赵普:关注现实、正视现实、改变现实,都需要你参与,需要你投入。这两件事都不允许你只是旁观,你必须得建设,而不是逃离。

  •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徐华谈低保工作

    徐华:近期,民政部将牵头召开联席会议的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相关工作部署,审议2014年工作要点。相信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社会救助相关制度能够实现有效衔接,发挥制度整体合力,筑牢民

  •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杨鹏

    杨鹏 :2013年壹基金约有46万受益人,有接近五千万人次的捐款,所以我们压力非常大。在今天的中国做公益,需要保持恐惧,得有革命性的变化,随时都保持从零出发的心态。

  • 张存浩:最大科研人生理想就是报国

    60多年的科研经历,张存浩将它分为5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前,每10年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他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而其中有个共同目标,就是满足国家需求。

  • “核司令”程开甲 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

    程开甲喜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苏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程开甲的家乡,采访了他的家人与朋友,试着还原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背后的平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