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头区辖11个乡镇、202个村(居),常住人口40.2万人,在册特困供养、低保、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低保边缘人口等困难群体3万余人。今年以来,沙坡头区探索以困难群众认定精准核查+需求精准评估+帮扶精准施策为主要措施,探索困难评估核查及救助帮扶的新路径,打造精准救助新格局。
一、项目背景
社会救助对象由于收入、支出、财产的不稳定性以及隐秘性,难以准确核查,无法做到精准;救助对象对救助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现金救助,向着物质和服务需求转变,但目前物质和服务等其他救助方式很少,同时在帮扶过程中存在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不一致,无法做到精准救助;社会救助力量单一,主要靠政府帮扶,缺乏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力量过于单薄,同时参与社会救助的部门协调、配合不顺畅,未形成救助合力。
二、项目亮点
在“资金+物资+服务”的救助模式下,通过进行从救助对象认定到需求评估再到帮扶的全过程精准服务,实现从关注困难群众物质需求向注重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转变。一是评估方式从“单一方式”转变到“多种方式”,解决救助对象发现难、认定不精准等难题。二是根据致困原因,提出一户一策帮扶措施,解决救助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对称、不协调等难题。三是有效解决救助主体单一、救助方式简单等难题。
三、经验做法
(一)对困难群众认定进行精准核查。建立主动发现、精准认定的新方法。一是建立数据比对机制。线上以宁夏民政综合服务平台为基础,乡镇每半年进行一次数据比对,准确掌握低收入对象的财产、收入情况。线下探索建立低收入困难群众帮扶解困机制,以公安机关人口数据库(户籍底册)为基础数据,打通残联、教育、医保、民政、卫健、乡村振兴、住建、银行(线上无法核对银行)等10个部门帮扶的3万户5万人信息数据,形成覆盖广、门类多、数据全的沙坡头区低收入家庭信息数据库。二是建立分类管理。将特困人员、低保、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等困难群体以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救助情况等5种类型、18个指标,细化各类指标,构建线上线下认定评估机制,采取交叉比对、社工入户核查、综合评估方式,快速识别出达到监测预警的疑似困难家庭。三是建立分层管理。根据困难程度,将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三类监测对象等困难群体按照一、二、三类分层分类、动态管理各类困难对象和疑似困难家庭。从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教育程度、社会资源等方面综合分析致困原因,作为开展需求评估的重要依据。
(二)对困难群众需求进行精准评估。开展精准匹配、供需对接的新思路。一是构建快速响应机制。建立基层工作人员、村社区网格员、社会救助协理员、志愿者等组成的主动发现网络,及时上报需要重点关注对象的线索,结合综合评估结果,全面掌握困难诉求。二是精准对接救助需求。成立乡镇主导、专业社工机构配合参与的需求评估小组,从基本生活、教育、住房、发展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评估救助需求,全面核实政策落实是否遗漏、需求匹配是否错位。三是对特殊困难群体制定一户一策方案,进行个案帮扶工作。
(三)对困难群众帮扶进行精准施策。形成统筹有力、精准施策的新机制。一是整合救助政策资源。出台《沙坡头区困难群众分层分类精准救助实施方案》,包括就业帮扶、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8个方面21项帮扶政策。二是健全救助保障机制。充分利用覆盖区、乡镇、村(居)三级的社会救助服务窗口,通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方式,建立综合救助受理通道,设立专门窗口,并将社会救助事项纳入每年的继续考核管理,确保综合帮扶措施得到全面落实。三是建立救助专业服务。建立“区-乡镇-村(居)”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并将社会救助服务工作纳入乡镇社工站服务工作指标。四是发展专业社会组织服务。每年投入70余万元购买社会救助核查服务,为每个乡镇设置1名救助核查员;投入59万元,开展探访服务、入户核查,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和致贫原因,动员和协调各方力量和资源,进行精准式帮扶,构建审批前入户核查和审批后入户探访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四、取得成效
(一)困难群众认定更加精准化。工作开展以来,对6500余名困难对象进行了综合评估认定,及时将22人纳入特困供养、3723名困难对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157人纳入低保边缘户,社工介入帮扶150人、转介相关部门开展救助帮扶220人。
(二)困难群众需求更加精准化。对2000名困难对象开展综合需求评估,排查在照料护理、经济援助、康复训练、资源链接、心理慰藉、精神文化等6个方面有多项救助需求的困难群众1320人,其中:为650名失能、半失能困难群众提供了助洁、助医、助急、心理慰藉等照料服务,解决了困难群众无人照料的窘境;为670名困难群众提供电视网络服务,丰富了困难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三)困难群众帮扶更加多样化。社工组织通过链接医疗、法律援助等各类服务文化活动5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2000余人;对接爱心企业筹集价值70余万元物资为5600户困难群众送去米、面、油、蔬菜等爱心礼包;对接人社部门扩展困难群众劳动就业资源链接,促进就业200余人。社工组织开展入户核查3000余户,将符合条件人员经过审核纳入低保、特困、孤儿等保障范围212人,给予临时救助52人。社会组织开展小组活动和主题活动80余场次。